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保健版 > 心灵空间 > 信息
编号:93526
大脑天生就有错觉
http://www.100md.com 2021年7月27日 生命时报 2021.07.27
     受访专家: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王大华

    编者按:古人说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。但很多时候,大脑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,因为我们看到、听到的东西,可能都是假象。大脑为何会被骗呢?且听心理学家的解释。

    眼见并不为实

    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画家梵高的画作《星空》,当你盯着一幅不停旋转的漩涡动图(如图一)30秒后,再看向《星空》这幅画,星空中的漩涡也会诡异地动起来。这是因为视觉系统启动的一种对预知运动进行的补偿,延续到星空的线条中,星空就动起来了。

   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介绍,错觉是指人们在观察物体时,由于物体受到形、光、色的干扰,加上生理、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,产生了与实际不符的误差,这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扭曲知觉。最常见的错觉就是视错觉,也就说“眼见未必为实”,我们被眼睛欺骗了。就如上述例子所描述的,视错觉可以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动起来。还有个经典的视错觉(如图二),明明交叉点都是白色,但你远看却感觉焦点在黑白闪烁。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,人们如此信任的眼睛,都可能对大脑说了谎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除了视觉刺激会欺骗我们,时间也会欺骗大脑。我们常常有这种感受,在愉快地度假时,会觉得“时间过得好快”;而当你焦急地等一个人、听一场枯燥的报告时,会抱怨“时间怎么这么慢”,这就是“时间错觉”。虽然对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个小时,但大脑对时间的感知会因境而异。例如年龄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受,小孩子会觉得一天很漫长,而工作以后,觉得时间倏忽而逝,年老的时候更是觉得时光飞逝。这可能与不同年龄每天要经历的任务量不同有关,要做的事情很多,就感觉时间过得快。▲

    安慰剂也能治病

    对大脑的研究领域中,最有趣的要数“安慰剂效应”。它是指明明采取不含活性成分的药物或“假”的干预手段,但仅仅是因为患者“相信它有效”,就能改善健康。

    最近,发表在《自然》子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参与者的全脑图像,发现安慰剂起作用与一些特定的脑区有关,包括丘脑、躯体感觉皮层、大脑岛叶、前额叶皮层,涉及感觉和认知。它能欺骗大脑,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得到治疗,且这种“相信”对身心能起到积极作用。比如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发现,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勃起功能障碍患者,大部分人的性功能得到改善;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现,某些情况下,安慰剂对失眠存在治疗效果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王大华说,除了借助物质达到“安慰剂效果”,你自己也是最好的安慰剂。例如有些运动员上场时,会给自己振奋鼓劲儿。研究证实,竞技比赛中的积极自我对话,的确有助于提升赛场表现。面对困难和任务时,不妨也对自己说声“我能行”“你可以的”,这种简单的激励语言能稍微加快心率,保持更好的躯体准备状态。▲

    偏见

    制造刻板印象

    你是不是会在还不了解全貌的情况,对某事某人早早地下一个判断?既然还不了解客观事实,你的认知从哪来的?答案是偏见。王大华说,偏见随处可见,喜欢热闹的人认为安静者无趣,男司机认为女司机开车总爱出事故,人们总认为老人思维缓慢跟不上时代……

    偏见,是我们无意识中就持有的一种不公平、不合理的态度倾向。这种偏颇心理是慢慢习得的,从直接或间接经验获得。比如小孩从父母、朋友、老师和周围其他人的言谈举止中,潜移默化地学到了一些观念、行为准则、判断标准,有的人甚至会用消极的态度看待某些社会群体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负面的偏见会对社会和谐产生破坏。王大华举例说,西方心理学家们发现了“灰姑娘情结”,即女性通常认为自己是无力的、依赖的,需要“白马王子”来追求和保护自己。造成了女性不愿出头,在男性面前自卑,认为成功了会被质疑等,甚至还导致了“女受害者有罪理论”,觉得一位女性受侵犯就是因为处事轻浮、穿着暴露等。这种偏见会导致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剧。还有的偏见是泛社会、泛人群的,比如当聊到后辈或晚辈时,很多年长者会评价,“现在的年轻人,比我们当年真是差远了……”,偶尔会用“垮掉的一代”“被纵容的一代”等来形容。其实“一代人不如一代人”也是一种偏见,在一定程度体现着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代沟和质疑。

    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、经历不同,智识也有限,因此没有人能彻底抛开偏见,它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欺骗大脑,让我们做出并不那么客观的判断。王大华认为,有时我们往往只会听自己想听的内容,而忽略很多自以为“不重要”的事。虽不能摆脱偏见,但我们可以时时提醒自己,尽量避免先入为主、刻板化的判断,多去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、一件事,更不要轻易地下负面论断,才有助于接近真实和客观。▲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以偏概全导致夸大

    思维误区是我们大脑思维能力上的漏洞。一个很常见的思维误区叫“规模错觉”,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“一叶障目,不见森林”。

    人们总是容易注意局部而忽略整体,我们总是会注意到某个单一的数字而误判它的重要性。例如,一段时间内出现不少自杀、抢劫、校园欺凌等负面事件的报道,很多人就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安全,但其实有可能只是由于媒体集中报道了,而不是事件本身更多了。造成的结果是很多积极的事件不被看到,而夸大了负面事件。

    再如,2016年全世界有420万婴儿死亡,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1岁以下儿童的死亡数字。在媒体上,我们本能的反应认为这个数字很庞大,感觉很恐怖,但在1950年,这个数字是1440万。事实上,2016的这个数字是历史上的最低点。另一个更常见的例子是,有些人很害怕坐飞机,觉得飞机失事的事件很多、几率很大,但事实上,2016年全年总计4000万架次商用飞机平安降落,仅有10架坠毁,那0.025%的事故恰恰是媒体急于报道的。可见,如果一个人凡事只从单一数据出发,做出的判断就会十分不理智,甚至会整日提心吊胆。

    王大华说,为了避免只看局部、不见整体的问题,你只需要关注两点:对比和比例。永远不要认为数字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,当你看到一个数字的时候,你应该马上想到用它和之前或其他领域的数字做对比,关注其趋势、变化,而不是数字本身。比例也很有意义,把一个数据放在更大的范围内,它能告诉你,这件事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。不要固执于一些片面信息,不要盲目相信经验,不要只相信自己看到的。人内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,多视角地来观察这个世界,才能让大脑避免上当。▲, 百拇医药(高 阳)


    参见:首页 > 医学版 > 医学知识 > 神经系统 > 人脑(大脑) > 信息